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互相祝贺,祈求有个好收成。
喝年猪汤
农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乃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宴请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讲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利用锣鼓这两种打击乐器,采取边打边唱的形式,为劳作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提神鼓劲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主要是人多薅草的时候“上演”,所以叫薅草锣鼓。当然,播种的时候也有的。打鼓师是总指挥,副手敲锣,他们掌握着开工、休息、催进度、调动激情、活跃气氛、消解疲劳等事宜。打锣鼓可以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可以三个人,一人打鼓,两人敲锣;可以四个人,两人打鼓,两人敲锣。击鼓人按节奏打鼓,敲锣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整日不歇。唱,有歌师傅单独唱的,有你唱我接的,有歌师傅唱众人接腔的,有时候也有歌师傅敲锣打鼓,下面锄草的人唱的,形式多样。薅草锣鼓有整套的曲牌、多种多样的配合方式和牛毛一样多的歌词。玩的人,不仅要会打锣鼓,还要会曲调,会现编唱词,会讲本头。要根据一天的不同时段,即早上、中午、傍晚和薅草、歇气、开饭、收工等情况而变化,有时也根据薅草的进度以及劳动者的表现而演变,干活利索的要表扬,拖拖拉拉、马马虎虎的要提醒,有一些固定的段子,但大多时候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唱本头,在一天劳动中占去大部分时间,唱词内容十分丰富,或唱历史故事,或唱远古传说,或唱忠孝节义,或唱世间亲情,或唱生产知识,句式为七字句或长短句。
初一拾“柴”
竹山当地不少地方还保留有初一拾“柴”的风俗,“柴”与“财”两字发音相似,群众为讨好彩头,每年大年初一都会拾些柴禾抱进家门,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