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双台乡位于秦巴山余脉,鄂西北边陲,始建于1987年7月,2001年3月双台乡与原茅塔镇合并而成,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低位置南口村老君观418米,最高位置野人山1760米,属二高山地区,东与楼台乡毗邻,西与溢水,麻家渡接壤,南与楼台乡相连,北与郧阳区鲍峡镇、陕西白河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两省,五步走三县之说,G242国道、十巫高速穿境而过,距竹山县城38公里,距十堰城区96公里,被称之为“竹山北大门”。
双台乡辖14个村,5865户17660人,耕地面积26197亩,其中水田4823亩。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14户6803人,贫困发生率37.8%;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石佛寺佛教文化、学堂洞儒教文化、张振武故居革命红色文化和女娲历史文化在双台交融汇聚。
双台乡人民政府现有在职在编干部34人,行政编制29人,工勤编制5人,另有扶贫信息员2人,编外聘用人员1人,文化志愿者2人,公岗1人。
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主要有:
石佛寺:位于双台乡北星河上游茅塔寺村,为秦巴山区著名古刹,始建于光绪八年,由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会同竹山居士建造,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竹山境内的佛家居士集资重新修复,并聘请鹿门寺住持释(上)本(下)觉法师为主持,寺内殿堂金碧辉煌,三尊大佛(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栩栩如生,金光灿烂,殿外设有钟鼓楼、念佛堂,居士楼,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竹山县城45公里,距十堰市120公里。
学堂洞:传说孔子讲学的地方,位于双台乡双台村,始建于大清咸丰八年冬月,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由本地老百姓自发联络有志之士重新修复,洞内景色别致,天然形成的一个巨大山洞约200平方米,素有“小武当”之称,洞外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竹林丛林尽染,红叶密布山岗,把“学堂洞”装点的如同仙境。
张振武故居:位于双台乡南口村,建于清咸丰年间,因多次地震破坏和长年风侵雨蚀,故居大部分坍塌,仅存天井和西侧偏房、厢房各二间建筑面积160多平方米。1983年12月,竹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对张振武故居进行了维修加固,同步完善了相关文物收集、管理及展示机制,现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主要特色产业有:食用菌、茶叶、核桃、药材、烟叶、山羊、打鸡、郧巴黄牛、生猪养殖等产业,传统种植业有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全乡社会生产总值21亿元,比2019年增长6%;财政收入968.5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比2019年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比2018年增长18.8%。
工业企业:域内工业以矿产为主。2020年,全乡工业总产值670246万元。工业企业123家,主要工业产品有:银矿、石材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目标不变、频道不换,措施不减、力度不松,紧盯4户13人的边缘户和1户1人的监测户,因户制定帮扶措施,跟踪做好风险消除工作。
农业产业:一是狠抓产业建设。以食用菌、中药材、茶叶、光伏、畜牧、林特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引导贫困户产业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新发展食用菌178万袋,累计发展茶叶1527亩、中药材1259亩、核桃等林特2049亩,累计覆盖贫困户3081户10258人;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累计落实各类公岗1700人。其中光伏公岗1046人、人社公岗56人、造林员公岗268人、护路员公岗70人、护林员260人。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主体规模。鼓励原有的老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全力培植新型市场主体,使石材、香菇、药材、茶叶、养殖等有较强带贫能力的经营主体总量达到40家,有效益的小作坊78家以上。四是提供对口就业帮扶服务,为务工对象提供岗位信息、交通补贴、点到点交通、岗前培训等服务,累计发放务工补贴12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十巫高速公路建设24公里,已于9月3日投入通车。累计新建(扩修)并硬化通村主干道70余公里,新建滚水坝25处,新建平板桥20座,完成破损路面修复2.8万㎡,启动茅塔集镇综合改造,共计投入7260万元,实现了14个行政村5.5米宽通村道路全覆盖。累计投入1231.39万元,新建饮水设施51处,实现全域饮水安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