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2020年财政总决算分析
2020年,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坚定信念、克难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打好疫情防控、疫后重振、民生保卫三场硬仗,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战果,经济恢复好于预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县财政平稳运行。
第一部分 2020年财政运行概况
一、全县财政收入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情况
2020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5344万元,同比增加1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508万元,同比下降24.8%。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税务部门完成 32738万元,同比下降24.3%,减收10496万元;财政部门完成16770万元,同比下降25.9%,减收5869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283万元,同比下降24.9%,非税收入完成18225万元,同比下降24.7%。全县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63.2%。
2020年,全县共完成财政预算支出565352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19万元,同比增长12.5%。
(二)政府性基金完成情况
2020年,共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94057万元,其中本级收入49090万元,同比下降10%,减收54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93492万元,其中本级支出89149万元,同比增长48.1%。
(三)社会保障基金专户收入完成情况
2020年,共完成社会保障基金专户收入116714万元,同比下降11.1%,减收14605万元;社会保障基金专户支出98590万元,同比增长40.4%。
二、全县财政支出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0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3219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中民生支出435767万元,同比增长14.2%。
三、全县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总来源为57534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508万元,上级补助返还性收入6978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8151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4875万元,省财政转贷地方政府债券74103万元(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74103万元),上年结余5494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34万元,调入资金11635万元。
2020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为57534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1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106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761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9992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451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政府性基金财力总来源94057万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49090万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9813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4943万元;政府性基金上年结余155万元;调入资金56万元。
2020年,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94507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8914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34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年终结余565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当年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2020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6714万元,支出98590万元,当年收支结余1812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81566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力总来源327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2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级补助收入4万元。
2020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327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3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终结余27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四、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0年期初债务余额为291901万元,其中一般债务240317万元,专项债务51584万元;本年地方政府债务收入为89046万元,其中:一般债务74103万元,专项债务14943万元;本年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41958万元,其中:一般债务37615万元,专项债券4343万元;2020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38989万元,其中一般债务276805万元,专项债务62184万元。
五、“三公”经费情况
2020年,全县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口径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1401.33万元,比2019年1549万元比下降9.55%。其中:一是公务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列支872.99万元,较2019年905万元下降3.54%,公务车购置费185.72万元,主要是城管执法大队、人大、公安交警大队、疾控中心等单位本年购买车辆;公务车运行维护费687.27万元,比2019年753万元下降8.73%。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后用车减少,车辆维护费正常下降,部分单位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下乡用车及车辆老化加大维修导致增长。三是公务接待费列支528万元,较2019年635万元下降16.85%,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后单位接待量相应减少,接待费正常下降。有48个单位比上年有所增长,因当地物价上涨、精准扶贫及项目商务接待等工作开展导致增长。
六、机构人员情况
(一)机构情况
2020年度,纳入本地区部门决算汇编范围的独立核算单位共198个,比上年减少3个。其中,行政单位共59个,与上年度持平。事业单位共139个,比上年度减少3个,主要是机构改革,竹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合并到财政局,老龄委合并到组织部,人防办合并到住建局。
(二)人员情况
年末实有人数9872个,较上年增加434个,增幅4.60%,其中:行政人员1634个,较上年减少105个,下降6.04%,主要是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多,农业农村局有事业人员30人,林业局有事业人员26人,上年误填为行政人员,本年予以更正。事业人员8222人,较上年增长542人,增幅7.06%,主要是由于医院和学校工勤人员招录增多。其中事业人员里的参公人员241人,较上年减少12人,下降4.74%。离休人员16人,较上年减少3人,下降15.79%,离休人员减少于去世减少。
第二部分 2020年财政运行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析
(一)全力组织财政收入。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全县绝大部分纳税主体5月份前处于停产停工状态,对全年财政收入目标造成较大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要辩证思考、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危中寻机、化危为机,认真研究增支减收因素,分析测算疫情对财政收支的影响,积极应对不利因素,深化协税护税机制,推进税费信息聚合共享,主动加强沟通协调,畅通信息交换渠道,更广范围、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地获取第三方信息,深挖潜在税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508.1万元,占调整目标任务49508万元的100%,同比下降24.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283.5万元,同比下降24.9%,非税收入完成18224.6万元,同比下降24.7%。
(二)疫情及减税降费影响明显。2020年,受新冠疫情和减税降费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元至3月份,全县绝大部分纳税主体停产停工,对全年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4.8%,税收同比下降24.9%,创下近年来最大降幅。1-11月,我县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549万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5508万元,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2041万元。
(三)重点行业税收“两增三降”。元至12月份,金融、水电、建安、房地产、绿松石五大行业纳税同比两增三降。其中,水电行业入库8798万元,同比增长148.7%;绿松石行业入库4239万元,同比增长90.7%;建筑业入库14538万元,同比下降17.8%;金融业入库7213万元,同比下降22.9%;房地产行业入库2731万元,同比下降15.7%。增收的主要因素是今年降雨充沛,发电量好于同期,实现了产值和纳税额同比大幅增长。2020年,水电行业实现税收8798万元,同比增长148.7%,增收5261万元。另一方面,湖北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入库税款1613万元,同比增收1098万元。
(四)重点财政支出保障有力。面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和经济下行带来的减收压力,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和低效支出,取消无效支出,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底线,集中财力优先用于急需、刚性支出,疫情防控、“三保”、脱贫攻坚、疫后重振等方面支出。全县民生支出439392万元,同比增长13.7 %,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6%。教育支出达到58575万元,同比增长3.8%,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五项奖励性补贴达到同等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出3226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61073万元,社会保障更有力度;落实特困群众生活补贴资金16709万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军人优抚救济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支出6104万元,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筹措就业补助资金3500万元,落实失业保险及稳岗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对创业就业的影响。全力支持扫黑除恶、禁毒、司法救助、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统筹上级专项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物资,为全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全年累计拨付医疗救治、市场应急保供、复工复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相关经费4.5亿元。
(五)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底盘。投入7370万元,支持上庸茶城、南门医养结合多业态产业园、城关至鱼岭一级路等核心城区综合体建设。对标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必成”目标,投入13384万元,支持人民路和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以及创文补短板工程。投入近30000万元,支持沧浪大桥、229省道得胜至罐子口、潘口河至五房沟段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投入8000万元的堵河廊桥建成通车,投入3043万元保障通用机场建设顺利开工。筹措 27600万元,支持鱼岭产业园、通济沟电子产业园、宝丰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分析
2020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19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9149万元,社保基金预算支出109109万元,当年政府性支出合计7114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
(一)强化使命担当,支持疫情防控。畅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坚决不因资金问题影响疫情防控。统筹上级专项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物资,为全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全年累计拨付医疗救治、市场应急保供、复工复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相关经费4.5亿元。
(二)全力筹措资金,确保基本运行。受减税降费、新冠肺炎疫情等系列因素影响,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全县各部门抢抓中央支持湖北政策机遇,积极向上汇报对接,累计争取一揽子政策资金19亿元,全县共计到位一般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均衡性及基本财力保障等各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0.16亿元,同比增长27%,有效缓解了县级财政增支减收压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护航“六稳”“六保”。聚焦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领域,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地。全县民生支出452272万元,同比增长17%,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7%。教育支出达到62152万元,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五项奖励性补贴达到同等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出3226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61073万元,社会保障更有力度;落实特困群众生活补贴资金17063万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军人优抚救济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支出6104万元,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筹措就业补助资金3500万元,落实失业保险及稳岗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对创业就业的影响。全力支持扫黑除恶、禁毒、司法救助、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推进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底盘。投入7370万元,支持上庸茶城、南门医养结合多业态产业园、城关至鱼岭一级路等核心城区综合体建设。对标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必成”目标,投入13384万元,支持人民路和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以及创文补短板工程。投入近30000万元,支持沧浪大桥、229省道得胜至罐子口、潘口河至五房沟段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投入8000万元的堵河廊桥建成通车,投入3043万元保障通用机场建设顺利开工。筹措 27600万元,支持鱼岭产业园、通济沟电子产业园、宝丰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全年农林水支出总量达12.37亿元。茶叶产业投入7000余万元,茶园面积达到27万亩以上,产值达到9亿元;统筹资金2400万元,支持竹产业发展;投入6493万元支持食用菌生产,全年共新发展食用菌2500万袋;投入1000万元支持生猪养殖。安排资金6000万元,支持湿地保护、水土保持、自然灾害防治和“退捕禁捕”等工作。统筹扶贫资金12.49亿元,为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政策落实,培植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及时兑现招商引资各项扶持政策,全年累计拨付宝丰工业园卫浴产业等招商引资补贴资金12000万元。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严格落实省政府30条和市政府29条,全年减免138家小微企业承租行政事业单位房租695万元。筹措资金1082万元,落实“惠游湖北”门票减免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县内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及扶贫小额信贷5300万元。加强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支持,我县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贷款2000余万元,收储企业库存防疫物资1850万元。持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10家经营主体获得市级示范认定,2家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全县合作社总量突破1400家。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消费扶贫工作,我县扶贫农特产品交易额达到2.5亿元。
三、财政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后劲不足,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从收入方面看,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等性因素影响,县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取消,进对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我县收入基础还很薄弱,税收结构不够优化,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个税起征点提高和减税降费范围的扩大,税收收入增长十分乏力。从支出方面看,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与日俱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等一系列增支政策,财政保刚性支出任务十分艰巨。
(二)债务包袱沉重,尝债压力十分艰巨。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精准扶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文明城市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过去通过融资平台融资弥补了财政资金不足,随着偿债高峰期到来,加之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增加债务需求以及增支压力削弱偿债能力,未来一定时期债务风险防控任务将更加艰巨。从2020年到2029年我县年均应偿还债务本息约达75000万元(全口径),到期债务偿还占全年可支配财力的比重超过25%。
(三)财政改革有待深化,监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还需提高,预算执行中调整追加频繁、支出进度较慢、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财政支出不足与支出浪费并存,资金整合统筹力度还需加大,撒“胡椒面”的现象仍然存在,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部分 2021年财政运行展望及建议
一、2021年财政运行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做好2021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基本工作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管,硬化预算约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持续深化财政改革,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2021财政预算情况是: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42180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预计4218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7836万元,上解支出13592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30372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总收入预计29156万元,支出预计29156万元。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112583万元,支出预计106612万元。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预计345.81万元,支出预计345.81万元。
二、2021年财政工作建议
(一)全力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
坚持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强化预算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增长,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通过统筹存量、优化结构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设。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规范征管行为,确保完成县定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目标。要强化资金统筹能力,深化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兜牢“三保”底线,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编列,切实做好“三保”风险范防和应急处置,抓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妥善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
(二)突出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多渠道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国家专项债券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综合运用预算安排、政府债券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力度。围绕县委、县政府“一核两带三区”“一体系三驱动”战略布局,充分发挥财政分配调节职能,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系统化支持农业产业、文旅产业、园区工业、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普惠小微企业首贷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支农支小。有序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工作,优化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市场环境,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重点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支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力度,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化支农惠农投入格局,培育竹产业、食用菌、茶叶、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链。支持“1115”产业体系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强与省农担贷公司合作,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落实水利事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多点创建省级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全域全业态旅游发展。
(四)强化民生保障能力,兜牢民生底线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民生支出更有效更可持续。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对财政支出的短期和长远影响,对评估认定财政难以承受的,一律不得实施。要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落实“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要求,继续履行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把疫情防控摆在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健全应急保障机制,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需求。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就业补助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健全救助救济机制。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关键时点、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等政策,支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落实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政策,做好双拥涉军维稳工作。要支持优质教育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均衡教育资源,集中力量补齐教育短板,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措政策,大力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落实城区社区治理财力保障,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支持平安竹山建设,落实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等经费保障,维护党和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