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索引号
29rvir201564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5年06月04日 00:00:00
发布机构
文号

  竹山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底实施结束,我县2005—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任务也如期完成,从2011年开始,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认真总结《纲要》实施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9]8号)、《湖北农村扶贫条例》,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竹山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全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老区建设、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基础建设,构建特色产业,开发人力资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县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1600多公里,通水泥路村达到219个。其中已经和正在实施的149个重点村累计新修村组公路1000多公里,硬化通村水泥路894公里。新修库、塘、堰、水窖等水利设施1520处,解决了3.7万人饮水困难和7.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已实施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全覆盖,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行路、饮水、养老、就医、就学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人居环境改善。通过实施扶贫搬迁,3135户12540人告别危房和恶劣生存环境。全县已完成“三改一建”生态家园建设2.2万户,拆危房7696户,整修5134户,村容村貌得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扎实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实施“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不断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锻炼了干部,锤炼了作风,教育了群众,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五是贫困人口减少。通过瞄准贫困群体,组织实施规划项目,贫困群众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共建、共享,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已从2000年的18.16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10.99万人。六是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全县以茶叶、烟叶、肚倍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81万亩。同时通过大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延升产业链条,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68家,农村经济示范户累计达到16236户。通过强化培训和组织引导,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突破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突破7亿元。以潘口水电站为龙头的重点扶贫项目进展顺利,拉动效益明显,带动了建材、地产、商贸和其它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一是巩固扶贫成果任务艰巨。由于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明显,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发展后劲不足,致贫返贫因素多,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加大。到2010年底,全县登录上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5.8万,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加之行政体制变更,边远地区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群众享受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是今后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其脱贫致富难度很大。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将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尤其是4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将给予更大的支持,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将为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已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我县已经探索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开发式扶贫新路子,为扶贫开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以潘口水电站为重点的堵河流域综合开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予了强大的动力,谷竹高速的修通更加拓宽了县域发展空间,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更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机遇,这些都将为我县“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同时,扶贫开发工作也面临着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新的致贫因素使贫困更加多样化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内容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增强发展能力为根本,整合扶贫资源,创新工作机机制,着力构建“县级统筹、乡镇主体、社会参与、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体系,努力实现我县“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
基本任务: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以贫困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区域,按照“产业第一、基础配套、能力至上”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集中政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和投入、监管机制,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示范户、产业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抓好雨露计划实施,扎实开展移民扶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努力提高贫困村组、贫困人口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大多数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农村人口人均有1亩以上高效经济林园或稳定的增收项目。
——农村户平1个科技致富明白人或转移一个劳动力。
——农村道路实现通组入院率达到80%以上。纵向到组,横向到中心院,水泥路直通2001年的老村委会所在地,延伸到自然村。
——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以上,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
——农村有线电视广播通信实现全覆盖,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农村“一建三改”率达到80%以上。
——村有图书室、文化室、福利院、村级卫生室、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到100%以上。
——贫困人口返贫率控制在8%以内,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0人以上。
到2015年,实现“农民收入产业化,技能培训经常化,通村道路水泥化,人畜饮水安全化,广电通信网络化,村容村貌整洁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目标。
(三)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将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扶贫到户为基本方式,突出抓好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整村推进。要把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把偏远乡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老区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根据省、市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全县扶贫开发重点村数量控制在55个以内,每年启动的重点村以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定。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及流域治理,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加快交通建设,公路实现乡村纵横贯通,充分利用通达工程,使乡镇、村组公路硬化,通信、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实施户数达到80%以上。努力把重点村建设成为特色产业专业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产业发展。按照全县“南部烤烟西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畜牧养殖建小区,城郊蔬菜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多村一业”,在稳步增加基地面积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现有基地提档升级上,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提高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要下重手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示范户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依托中介组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之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带动和辐射贫困农户增强发展能力。要充分利用潘口水库、龙背湾水库等水面,有计划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切实提高水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益。
3、扶贫搬迁。要把扶贫搬迁与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因灾倒房重建等相关政策有效整合,重点支持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对象实行扶贫搬迁。完善相关扶持措施,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要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式扶贫,切实提高扶贫搬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集中化安置,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实现特殊贫困人口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计划每年实施搬迁500户2500人,力争5 年组织实施扶贫搬迁2500户10000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存环境,到2015年完成生态移民4008户16546人。
4、雨露计划。大力推进贫困户素质提高工程,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培训平台,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和操作办法,让有转移愿望的农村贫困青壮年劳动力和 “两后生”参加技能培训,在家务农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培训,致富带头人参加开发性生产的创业培训。每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700—1000人,并力争使这些户,培训一人脱贫一家。每年实施实用技术各类培训5万人次以上,努力使贫困劳动力学会一门技术。
5、扶贫到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病救助、特困助学、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互助社、农户基础设施建设直补等扶贫到户新机制。同时,加大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争取力度,加强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点支持,每年扶贫贷款力争达到4000万元以上,财政贴息120万元以上,重点支持2-3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激励企业走“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路子,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采取特殊政策,纳入低保范围,实行应保尽保。对临时性的贫困户实行应急救济,帮助他们解决暂时困难,确保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水平。
6、连片开发。2011年以前,高标准完成宝丰、麻家渡2个乡镇6个村国家连片开发试点县项目建设任务。力争再争取1-2个国家或省连片开发试点区,启动秦古、竹坪、得胜和官渡、上庸、深河等片区试点。启动楼台老区重点村连片开发试点。通过连片开发提升整村推进工作水平。
7、扶贫互助合作社。认真抓好秦古荆竹、得胜圣水、大庙黄兴3个扶贫互助合作社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完善方式,强化监管。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再启动2-3个试点,到2015年,全县扶贫互助合作社总数达到15个以上,基本覆盖农村信用社盲点地区,为贫困户生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主要保障措施
(一)落实领导责任。一是建立领导联系机制。认真落实重点县党政领导干部扶贫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建立扶贫开发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定期听取和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坚持每个重点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四个一”工作责任制。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扶贫、农行、交通、水利、电力、移民、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广播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协调监督,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二)增加扶贫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同时,县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扶贫投入,相关扶贫龙头企业要支持扶贫。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整合部门资金,以规划捆绑项目优先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用于重点贫困村的额度要确保不低于“县委专题会议纪要”竹专[2011]8号之要求。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道,尽快致富。松树岭电站、潘口电站等直接依托扶贫资金发展起来的重点企业要率先反哺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作用,积极组织社会成功人士投身扶贫事业,努力形成扶贫大合唱。二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市直对口帮扶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扶持,完善县直单位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深化县、乡党员干部定点帮扶贫困户的具体措施,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基本能力。同时,将党员干部帮扶作为应尽职责和义务,纳入工作责任制管理范畴,实行定期考核。
(三)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落实扶贫项目资金主管部门工作职责,规范扶贫项目运作程序,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坚决落实“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管理方式。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模式,打破项目资金平均分配和“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安排方式,严格执行“先建后补、多建多扶、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的资金使用办法。坚决杜绝“钓鱼”工程,还账工程,项目完成一批验收一批,拨付一批,严把项目先建后拨评估验收关。严格执行项目实施公告公示制、报账制和审计制,自觉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扶贫效益。要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引导重点村和社区建立健全公路养护、人畜工程管护、产业发展推广、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服务等协会,努力形成扶贫项目民建、民营、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
(四)完善项目测评。建立和完善县级扶贫项目监测体系,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成立由资金主管部门、技术部门、统计和审计部门组成的县级扶贫规划监测管理小组。负责对扶贫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实施质量、资金使用、物资采购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扶贫效益等方面进行监测评价。县扶贫开发规划监测管理小组,要按照县建档、乡有簿、村造册、户立卡的原则,督导建立完善三级扶贫档案。搞好规划实施效果及农户发展监测。按期填报监测报表、编写年度、季度总结报告。经常对项目进行抽查,对某些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五)严格奖惩兑现。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把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月报告、季检查、半年通报和年终考核兑现”的督查机制,严格奖惩兑现,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取消评优表模资格并递减扶贫经费。
二O一一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