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依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制定结合我县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十分必要。
二、目标任务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县负总责、乡镇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各乡镇是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要把落实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明确分管领导专门抓落实,要结合实际,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的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严格按照要求抓好组织实施,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到2025年,全县创建县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全覆盖,“十星促五兴”示范村全覆盖,以点带面促进全县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创成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
三、主要内容
《竹山县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共有十七项工作任务。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经营向市场化方式转变。推进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机垃圾就地沤肥、有毒有害垃圾规范处置、其他垃圾进入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推进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构建稳定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村庄干净、整洁、有序。
(二)巩固农村污水治理成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鼓励采用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等成本低、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中心村、人口聚集区、旅游风景区等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和设计建造水平。加大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动态监测及长效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自建房用作经营监管,在完成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基础上,完成其他农房安全隐患整治任务。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农村新建住宅严格按照图集要求进行建造,坚持“避害”选址原则,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持续在全县范围内加大农村庸派建筑图集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分片区做好农房建设试点示范。
(四)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及厕所革命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全县有意愿厕改的农户,做到愿改尽改;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选择适宜改厕技术模式,持续支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改,引导水冲式厕所入院入室。充分考虑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完善公厕管护机制,加强改厕施工质量监管。
(五)加快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行动,加强乡村学校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备,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乡村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积极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实施县中振兴计划,加快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数字校园覆盖城乡学校。
(六)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任务,大力提升城乡参保质量,提高农民就医保障水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步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服务下沉。
(七)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坚持节约为先,统筹为本,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区域内所有通村公路(县乡道、通行政村路)一律做到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覆盖,把农村公路发展主动融入到农村地区的产业、物流、环境、特色经济的大生态体系中,加快建设通往农业产业园、特色村镇(民俗村)、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等乡村主要产业经济节点的公路,抓好美丽农村路、生态旅游公路以及自行车骑行慢道、旅游综合服务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百公里旅游路、百公里产业路。
(八)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支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对接“湖北数字农经”平台建设,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促进数字乡村平台纳入十堰大脑竹山分中心建设。
(九)落实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持续加强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作用,完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强化旱期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生产供水保障,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推进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配套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实现农村供水标准化、专业化、城市化,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十)持续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为重点,加快在重要农产品产区建设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冷藏运输等设施,构建连接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冷链物流,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站点建设,聚焦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城乡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宣传推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
(十一)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完善权责清单,推进“放管服”改革向乡镇延伸,统筹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乡镇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支撑作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加快提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站”办理,推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服务、户籍管理等领域群众经常办理且基层能有效承接的政务服务事项,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方式下沉至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实现政务代办服务村(社区)全覆盖。加快县级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倡导厚养薄葬、节地生态安葬等新观念,推动建立生态节地安葬奖补机制,推进殡葬习俗改革和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
(十二)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进乡(镇)和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强化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建设,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着力推进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振兴成色和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十三)完善养老关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建立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展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农村老年人助残服务。持续完善县乡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
(十四)全面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力。以县城为基本单元,发挥县城联结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水平,着力构建特色山地农业产业体系、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多元乡村发展体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果。
(十五)大力推动农村用能革新。实施县域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行动,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提升水平。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持续提升农村电网服务水平,支持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推动千村万户电力自发自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产业,推动农村生物质资源利用,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能源站,推动农村生产电气化。
(十六)强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系统化推进我县“一主两大四特”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突出茶叶、生猪、粮油(含木本油料)、食用菌、竹产业五大重点产业链建设,每个产业链争创1-2个及以上产业化联合体。着力培育驰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强竹山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全县农业产业融入省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实施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计划,通过大力开发村集体优势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培植经济实体、发展合作组织、规范资产资产经营等方式,积极争取省市有利政策,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十七)强化共同缔造统领乡村建设。“把培育‘共同’精神贯穿于“共同缔造”的每个环节,打造项目载体、各方参与平台, 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持续加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村“两委”班子成员县级联审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村党组织书记质量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