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人大十八届三次会议第183023号建议的回复

索引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9年09月12日 17:36:00
发布机构
文号

陈四海、杨明军、朱勇、刘小备、张智东、冯显亮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承竹山地域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战略,我局致力于竹山地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助推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目前工作进展情况较好。

  一、积极编印校本教材。自2006年起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及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相继出版《花鼓船歌集》、《星歌嘹亮》、《传承地域文化唱响核心价值观》等一批教育题材的校本教材,宣传竹山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孝老文化、十星文化及女娲文化。

  二、组织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一是多年来非遗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及民间艺人利用非遗保护日,坚持开展非遗讲座、展览、教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向广大师生和市民讲解非遗保护知识,宣传剪纸、皮影、绿松石雕刻技艺等重点非遗项目,详细介绍我县近年来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成果。二是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故居和文物保护单位,以此了解历史,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三是对传承人建档立卡。从2006年开始,按照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县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普查项目建档立库,整理文字档案约100万字,拍摄录像百余小时,照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盘。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其中4人已故),市级传承人14人,县级传承人100余人。我们已经对重点传承人进行了详细建档立卡,整理了大量相关信息。

  三、培植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近年来,我们注重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作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来。先后成立了堵河情曲艺志愿服务队、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图书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幸福竹山广场舞志愿服务队、文博志愿服务队、“十星级”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等 13个志愿服务队伍。各乡镇、村也利用当地人才资源,组建了各类文化志愿服务队伍40余支;全县共有在册文化志愿者1500余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义富自发成立了花鼓船歌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成立“王义富工作室”,自发在全县各个学校宣讲女娲文化、十星文化、红色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地域文化发掘保护力度,联合县文明办、县教育局进一步组织志愿者及民间艺人走进镇村、社区、学校,开展宣讲、培训工作,将竹山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做的更加扎实有效。

  

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6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