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竹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011446809/2024-48862
文件类型
发文单位
竹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竹政办发〔2024〕2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07日 09:30:00
效力状态
有效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竹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竹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4年10月6日    

竹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培育壮大竹山茶叶特色优势产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抢抓省、市茶叶产业链发展机遇,以巩固提升名优茶、主攻生态有机硒茶、突破发展大宗茶”为方向,全力推动茶叶产业链式化、集群化、科学化、品牌化发展2025年,全县新建茶园1万亩,改造低老茶园2万亩,茶叶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万吨,经营主体达到300家,生产车间数量250个以上,创成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到2026年,茶叶总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在3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多元化现代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充分利用并开发精品名优茶、富硒茶、大宗茶、茶饮品等各类茶资源,扩大产业布局;茶叶经营主体达400家以上,培植规模以上企业10培育两品一标生态硒茶品牌80个以上,打造县域知名区域公用品牌3个以上,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品质提升行动

围绕全县“十大最美茶园”、大宗茶车间立体布局,打造优质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茶叶基地标准化建设。支持茶叶企业申报创建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一批精准防控茶园、数字化智慧茶园、有机生态茶园等示范样板,创建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守住化学农药使用底线,着力打造无农残的生态有机茶。强化茶园科学管理同步制定茶园管理标准,整合资金、精准投入,全面加强茶园管理。完善茶园生态绿色低碳栽培技术措施,提升茶叶基地管理水平。加快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打造集数字茶园、数字工厂、数字仓储、数字茶旅为一体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2024年实施重点乡镇、重点片区全域生态低碳、绿色或有机茶园建设成果基地认证3万亩,围绕重点乡镇、重点茶区,严格耕地用途管控,有计划地组织乡镇(村)因地制宜扩建茶园、精准精细补种补苗。2024年落实种子直播茶园10000亩、无性系茶园1000亩。参照基本农田管理模式,扩建茶园上图入库、标牌责任到人。到2026年,全县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7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和经信局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二)实施设施茶园建设行动

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茶园实施二期配水或水肥一体化建设,严格茶园配水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建立配水设施资产管理与维修机制。加大机采、机修、机防、机耕等茶园机械技术推广应用,增加标准化机采基地面积,不断完善茶园“路网、水网、电网”轨道运输及渠道灌溉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园管理智能化、采摘机械化水平,力争核心示范茶园面积达到设施化建设全覆盖。到2026年,全县实施设施化配水项目的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烟草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服务中心、县供电公司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三)实施加工能力提升行动

在巩固提升名优茶加工能力及质量的同时,突破性发展大宗茶,进一步加强大宗茶初制、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加快抹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饮料用品等项目落地投产。充分利用闲置车间加大现有大型车间扩能、支持中小车间提升、因地制宜新建大型车间,实现大宗茶规模化批量生产。根据茶园分布,采取集中和分散结合的方式,完成新建大型大宗茶加工车间的规划,同步绘制竹山茶企一张图。加快推动茶叶产业联合会实质运营,组织联合会茶企抱团生产大宗茶,形成产能和外销优势。围绕联农带农,出台大宗茶奖补政策。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制定大宗茶加工技术规程和地方行业标准,不断提高茶生产加工水平和质量。建立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库和“一企一策”清单,到2026年,规上企业达到一家,新改扩建茶叶加工厂50家,新建大宗茶生产车间10个、精制车间5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工商联、县农机服务中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四)实施社会化服务扩面行动

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全链条参与产业建设。推进实施“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组织合作社+村集体+茶农”服务机制,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度参与到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全链条,充分激发涉茶主体、茶农生产积极性,2024全年实现社会化服务面积15万亩左右。充分学习外地经验,探索突破基地管护难、企业“采茶难”的瓶颈,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采取“规模流转”“季节性托管”等方式,茶叶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链条式社会化综合服务,解决企业做不了、做不好问题。(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人社局、县农机服务中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五)实施头部企业壮大行动

加大茶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实力企业入驻竹山参与产业建设,带动茶产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对现有茶企、茶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进行整合重组,打造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加对竹茶集团、圣水、星梦、楚茗源、友花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力度,打造一批茶产业链主企业和茶叶出口企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标产业联合体创建标准,引导省级龙头茶企牵头积极争创,力争到2026年全县茶叶产业联合体达5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和经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商联)

(六)实施品牌力建设行动

加快品牌建设,按照“统一区域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包装”的运营模式,积极推广使用“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2026年茶企授权使用达到60家以上。打造“十星红”等有竞争力的特色明星单品。加快推进“竹山硒茶”“竹山红”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和“圣水绿茶”公用品牌的运营,尽快完善“圣水绿茶”系列产品统一包装的设计与印制,制定技术规范,协议授权使用,规范被授权使用企业行为。根据硒茶产品检测结果,着手征集、设计、注册“竹山黑大叶有机硒茶”县域公用品牌。设立竹山茶品牌的推荐官和运营官,把竹山茶品牌推介出去,扩大竹山茶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县融媒体中心)

(七)实施市场拓展行动

组织茶企抱团参加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农博会茶叶赛事、茶叶评选等展示展销活动,支持企业在重点城市开设品牌专卖店,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培养茶叶网红100名,带动线上茶叶销售2亿元左右。支持企业加大外贸出口,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市场,依托对台、对外贸易契机,鼓励我县红茶企业抱团出海。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供销社,搭建我县茶产业供应链。积极争取对接国家烟草专卖局、省委宣传部、襄州区等中直、省直和省内区域协作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将“竹山茶”作为消费帮扶采购产品、办公用茶,支持引导意向企业与国烟协作,推动竹山茶产品进烟草专卖店销售项目落地见效。扎实推进与茶饮料企业的合作,以服务茶企销售为重点,加快竹茶集团与农夫山泉、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合作。到2026竹山茶在外发展的实体店(含加盟店)达到30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供销社、县融媒体中心)

(八)实施茶旅体融合发展行动

全面挖掘、梳理竹山县茶历史、茶故事、茶民俗,编排具有竹山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艺、茶诗等文艺作品,形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竹山茶文化体系。不断丰富茶业态,做好茶文创、茶衍生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重点景区、街区、道路两旁融入特色茶元素。通过现有景区平台联动,依托景区伴手礼等媒介,融入茶文化元素;依托“桃花源”“竹山茶城”等街区、景区举办茶事活动,扩大群众宣传效应;每年举办“竹山硒茶”“圣水绿茶”“竹山红”新品系列发布推介会,有效提升新品牌知名度和外向度。持续举办斗茶大赛、茶叶评审、茶园评选、茶园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茶事茶艺茶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扩大竹山茶影响力(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县科技和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

(九)实施科技赋能行动

聘请专家担任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顾问,为茶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整合涉农科技培训资源,在县茶叶产业科技培训中心、涉茶乡镇开展茶产业高素质茶农培育行动。加快茶叶无性系繁育和新品种建设,优化设施设备和产能,力争年出圃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1000万株,促进种业增收。加强科企联合繁育攻关,推进鄂茶13号(竹山黑大叶)茶树新品种扩繁,建设种质资源圃,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品种鉴定和示范推广活动。按期推进茶产业研究院落地运营,开展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人社局、县市场监管局)

(十)实施质量安全承诺行动

进一步巩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大力创建竹山县全域有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一企一码”“一品一码”“一单一码”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打造无化肥、无化学农药核心示范基地。研究制定“竹山硒茶”“圣水绿茶”“竹山红”等产品的地方标准,统一进行标识形象设计。健全公共品牌管理制度,在品牌管理上实行准入制,特别是“竹山硒茶”“竹山红”商标须由竹山茶叶行业协会或相关管理部门等集体单位所有,以便管理使用。推广绿色技术集成栽培,创建生态低碳茶园示范片区,确保茶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全部达标。(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和经信局、县农机服务中心、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三、保障措施

1.强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对有融资需求的茶企进行“一对一、点对点”金融服务,化解茶企融资难问题;县信贷协会、农业担保公司要率先对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等项目建设进行担保,着力满足茶农、茶业经营主体、茶企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茶产业生产特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贷款成本,促进茶产业升级扩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2.强化宣传引导。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对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宣传工作动态成效展示,聚焦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重点茶叶产业园区和重点茶产业项目建设、销售市场渠道拓展、科技研发成果、茶产业链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成功经验,挖掘先进典型,树立发展示范样板,培育工作亮点;加强知识产权普及,增强消费者维权途径,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营造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3.强化人才引育。持续推进茶农培训行动,引进省内外茶叶专家团队,强化“竹山硒茶”“圣水绿茶”“竹山红”茶项目策划、技术指导和品牌宣传推介等活动。加快培育本土留得住、用得上的“三茶”专业人才,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制茶大师举办茶类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班,在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中列入茶文化相关内容。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市内高校加强合作,建立大学生研学实学就业基地。制定并实施茶业“千人育才”计划,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着重聚焦职业茶农以及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员等方面的人才培育,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实现全县所有茶叶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的技能骨干人才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