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发改局关于2024年全县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通知

索引号
011446809/2024-28427
文件类型
通知
发文单位
竹山县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竹政发〔2024〕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05日 10:43:36
效力状态
有效

2024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县发改局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县委总体要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县上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要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抓规划强统筹,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一是强化经济运行全面调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紧盯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实物量、落地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新谋划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盘子。二是全面落实稳经济增长系列政策。积极争取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抓住财政积极扩大内需、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机遇,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衔接。开展全县“十四五”规划年度评估,集中力量攻坚滞后的重点指标、重大任务,确保目标顺利完成。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深入分析研判新发展阶段特征,提前谋划重大战略思路、两山转化路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城市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围绕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四个方面推进“双集中”研究并加快实施。

二、抓项目扩投资,筑牢稳增长压舱石

一是抢抓机遇谋划项目。积极推进“三争一请”工作,争取秦巴钡盐新材料产业园、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零碳先进计算中心建设及运营等项目纳入省级重点建设计划。加快推进天池岭抽水蓄能电站调规及前期工作,争取十竹一级路纳入省“十四五”中期调整项目库,推进擂鼓至陕西旬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擂鼓鼓锣坪水库在省发改委立项。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二是抢抓工期推进项目。2024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启动鼓锣坪水库新建项目、竹坪至东垭子段改扩建工程、尖山河及县河等流域系统治理、城市健康步道项目、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临空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公共卫生应急综合能力提升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五房沟至麻家渡段改扩建工程、智慧停车、洪大路改扩建、城区堵河水体利用、老街综合改造、绿松石小镇建设、棚户区改造建设、国土综合整治、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口袋公园等项目。三是全力提供要素保障。紧盯项目需求和突出问题靠前服务,全方位服务项目落地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单位协同配合,及时解决项目用工、建材等要素保障需求,依托融资对接机制,收集项目融资需求,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三、抓产业强支撑,提升发展综合实力

一是持续夯实农业根基。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决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粮油面积稳定保持90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力争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生猪、粮油、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做强省级承接卫浴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一公司四平台三中心”建设,推进富华铝材全面投产,力争新引进卫浴企业30家以上,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推动绿松石矿山开采企业复工复产,唱响“竹山绿松石、吉祥传家宝”品牌,力争绿松石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新建5G基站150座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各2家以上。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0个、工业技改项目20个以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持续优化“双创平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推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商贸重镇升级改造,推动重点镇、特色镇、边贸口子镇商圈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新型商业带头人,新增省级电商示范企业、电商零售“瞪羚”企业2家以上,争取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亿元。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太和梅花谷、女娲山旅游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五福四季·枕水湾、南山智慧健身步道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西河田园争创国家3A级景区,九女峰生态旅游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

四、促改革优环境,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兴竹国投集团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完成AA信用等级认证。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财税、投融资、教育、卫生、生态文明、司法、社会治理先行区试点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成竹山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入开展先行区改革试点创建,力争更多事项创出“竹山品牌”。主动对标世行新评估体系,大力开展指标提优补短行动,营商环境评价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三是持续招大引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严把“五个不招”要求,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实精准招商。紧盯华润、九牧等优质企业,力争新引进项目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在欧洲港澳地区招商、利用外资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五、提品质强功能,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品质县城。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美丽县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区向北扩展,推进绕城一级路、城北绿色低碳产业园排洪工程建设。推进西关、大街、北门沟片区开发,实施城区排水防涝管网升级、城市燃气管道建设等项目,改造老旧小区1943户。持续推进二手车交易、废品回收等划行归市。扩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成数据运行管理中心。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政治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开展产业帮扶行动,扎实推进茶叶、生猪、食用菌等全产业链建设,在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宣传推介上寻求新突破,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巩固易迁后扶成果,持续开展易迁帮扶。落实农村改革重点任务,依靠政策改革挖掘农业生产动力,充分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

六、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聚焦“一主一副”,推进城市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宝丰片区,支持麻家渡绿松石小镇多业态融合发展,谋划建设麻家渡临空产业园。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宝丰、溢水园区扩园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支持秦古打造绿松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镇,推动得胜、竹坪、大庙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融合示范片区,鼓励双台、楼台打造北部生态工贸口子乡,启动上庸鲜花小镇建设。支持官渡、柳林、文峰、深河等乡镇,打造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引领区。二是持续扩大消费全力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提振消费信心,创新消费场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培育夜间经济,持续激发消费热情。加强对重点领域供应链体系研究,制定供应链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三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梯次培育市场主体,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加快形成头部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

七、推进绿色发展,守住安全底线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协调发展、城乡人居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持续开展裸露山体治理,推进森林城镇(乡村)创建,积极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加强林地保护、天然林管护和湿地管理。加强“三区三线”管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势头。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行动,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二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尖山河、苦桃河、县河(竹山段)等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支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碧水守护”三年行动。实施新一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任务。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绿色发展底线。续巩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争取鄂西北地区铌钽稀土资源基地落地建设。争取高端矿泉水资源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广“以竹代塑”产品,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林业碳汇项目开发。

八、坚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开展“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劳务品牌创建,带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全面建强安幼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优质均衡教育资源全覆盖。扎实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万名大学生村医配备”计划,壮大基层村医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三是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落实重点民生商品和民生领域价费监管和保供稳价,严格落实价格联动补贴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建立能源领域长效监管机制,保障用能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打击矿山资源违法盗采暨矿山安全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和谐幸福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