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6年)政策解读

索引号
011446809/2023-46802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图文方式
来源
竹山县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3年07月10日 08:36:06

竹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6年)政策解读


一、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统筹自然资源开发、生产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生态产业为重点谋求全县绿色经济全面转型。

3.成果惠民,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着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

4.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实现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总体目标

立足“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目标定位,通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发挥竹山县“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线,以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健全“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山水林电药养”为“两山”转化产业主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展现竹山特色的发展新路,实现竹山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互促互赢的总体目标,把竹山县打造成为后发地区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两山”转化示范样本。

三、建设指标

参照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环生态〔2019〕76号)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修订版)(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中设立的“两山指数”,结合地方实际,确定竹山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体系(见附表1),用以表征竹山县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程度、保障程度,作为服务“两山”基地建设后评估和动态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1.持续改善并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养护绿水青山。围绕“一河清水永续北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三线一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筑牢生态屏障,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优势。

——到2024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两山”转化的示范模式、机制、政策、制度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全省前列,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III类及以上比例稳固在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县域内林草覆盖率稳步提升,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到2026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保持在省内领先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优美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前列,地表水水质达到II类水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始终稳定在100%,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2.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两山”转化惠及民生。不断探索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的新路径、新通道和新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竹、茶、光伏、水电、森林康养等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激活自然资源资产要素,提升致富带富能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从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

——到2024年,竹山有代表性的生态产业化路径和模式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稳定提高,生态工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逐渐完善,森林康养成为区域旅游核心。地方品牌与十堰市区域公用绿色品牌形成融合,绿松石、竹、茶、中药等绿色产品影响跨出省内。生态公共服务供给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到2026年,生态产业化路径和模式逐步成熟,绿色低碳成为竹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经济体系成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生态产业品牌与“一村一品”加速融合,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工业产值比重持续提升,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优质生态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稳定达到95%以上。

3.创新“两山”转化机制,拓宽转化通道。坚守堵河源生态保护责任,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全社会共建共享为主线,深化建设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两山”转化平台、案例、模式,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具有竹山特色的“两山”转化机制。

——到2024年,在“两山”基地建设制度、“两山”转化模式、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两山”基地制度建设得到完善,以自然资源资产为代表的生态产品市场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稳步提升,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持续提高。

——到2026年,在“两山”基地建设监测评价、生态空间管控、生态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趋于完善,“两山”转化通道全面打通。社会资金进入生态产品市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比例显著提高,具有竹山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